电源管理
最新课程
- 比较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电源转换拓扑
- 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AC-DC)电源转换拓扑
- TI 高压研讨会
- 从零开始学 PSpice® for TI 仿真工具 - 手把手操作实训课程
- 高压系统功能安全简介
- 揭秘高压应用安规中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 管理微型逆变器中的电源转换挑战
- 比较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电源转换拓扑
- 隔离认证概述及其对高压设计的意义
- 在基于 GaN 的电源中实现钛金级效率
热门课程
1.6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设计要点
接下来这一节
我们会重点介绍一下
我们设计一个串联电容 Buck 电路
所需要的一些注意的要点
那么我们前面也提到
串联电容 Buck 电路
它有一个很大的特点
就是能够把我们的
系统的开关频率给
提升到一个比较高的水平
那么就随着
我们这个开关频率的提升的话
那么有几个明显的效果
那第一个就是能够
降低我们整个变换器的尺寸
比如说下面这个公式所描述的
当我们的频率提升之后
就意味着我们的系统
所需要的一个电感量
也会下降很大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就可以
选取一个尺寸更小的电感
那么第二个就是
我们开关频率提升了之后
我们的在电感中
它流过电感的一个纹波电流
那么也会有一个比较大幅的减少
但是同样也会有一个缺点
就是开关频率提升
同样的也是意味着一个更大的开关损耗
因为我们的开关损耗
是跟我们开关频率成正比的
那么我们这里实际上做了一个对比
就是说在同样的一个输出输入条件下
我们做了一个
在不同开关频率的情况下的效率对比
这条深灰线
这条线是一个 2MHz 是开关频率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
它的整个开关效率
就是在一个半载的时候
能够超过 86% 左右
然后满载的时候呢
有 83%、84% 的效率点
那么如果说我们这个时候
把开关频率提升到 3.5MHz
那么就这个时候可以明显地看到
它在整个负载电流段
它的效率都是会
比我们的 2MHz 的频率会要小的
如果说我们这个时候
把开关频率提升到 5MHz 更高
那么 5MHz 的时候
就是我们的开关频率
是之前 2MHz 的一个 2.5 倍
可以看到在 5MHz 的开关频率下
我们整个系统的一个效率
就相对于 2MHz 的时候
有至少两到三个点的一个效率损失
所以说我们在这个时候
再做一个设计选择的时候
必须要考虑到频率提升
那同样也就意味着一个效率的损失
我们要尽量地选择满足整个系统要求的时候
开关频率能够做到尽可能地降低
那么对于电感对这个效率的影响
我们也做了一个分析
一般的理论上认为
我们一个更高的电感的改变值
就容易增加
我们的整个系统有一个峰值的效率
那么因为一个更大的电感的感量
那么就意味着
我们在电感中的一个纹波电流峰峰值更小
那么就意味着一个更小的磁芯损耗
那么同样的流过电感的一个峰-峰值变小
那么就意味着留给我们整个电源系统的
一个电流的有效值也是变小了
第二个有一个常用观点
就是说更小的一个电感量
就在满载的时候效率更高
因为越小的电感量
那么就意味着我们的
电感的一个 DCR 会越小
那么这个时候因为在满载的时候
往往是由我们的一个导通损耗占主导
所以说越小的一个导通损耗
那么就意味着一个越高的效率
从右边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到
这个是我们从一个相同的变换器里面
选用不同的电感值来做出一个比较
那么分别有三个值
包括是 250nH、330nH 跟 470nH
我们可以看到就是
当一个感量越小的时候
那么就意味着它的
在满载的时候效率会越高
那么我们可以看到在满载的时候
效率最高的分别是 250nH
那么接下来是 330nH
再接下来是 470nH
也就是说在这个时候
我们更加重要的是
它的一个导通损耗的值
那么在半载的时候
也就是在 peak 的时候
我们的整个的一个效率曲线
反而是电感量越大的时候
那么效率会越高
那么这就印证了越小的感量
代表了一个越高的峰值效率
第三点也就是最重要一点
就是我们这个串联电容的一个选择
串联电容是我们整个新的拓扑的一个核心
所以说选择这个串联电容是非常重要的
那么我们从前面的分析已经可以知道
就是我们这个串联电容
它实际上是通过我们的 a、b 两相电感
来进行一个充放电的
那么在充放电的时候
会在我们的这个串联电容上
会产生一个相应的纹波电压
就是一个 △v
那么我们在选择这个电容值的时候
就保证在我们这个串联电容上
它的一个纹波的电压值
是小于整体电压的 8%
那么我们可以从这里看到一个例子
就是一个 10A 的负载
2MHz 的开关频率
12V 输入、1.2V 输出的时候
我们可以根据
在这个串联电容的一个纹波电压值
它的一个在开关周期之内
它的充放电的一个电量
那么所造成的
一个电压的波动这个关系
来计算出我们实际上所需要的
一个实际的电容值
那么算出来在这个
设计时里面这个电子就是 1μF
但是我们这里需要提醒一点就是
我们这个串联电容
它实际上在我们整个系统启动的初期的话
需要由我们的芯片来做一个预充
也就是说它需要能够有我们的芯片
在整个电路没有工作的时候
把我们这个电容值
先预充到一半输入电压的这个时间
所以说如果说我们设计一个更大的电容值
那么就意味着我们这个预充的时间会更久
那么我们这里可以看到
这是我们预充的一个波形图
一个 10A 的充电流
那么要给一个 1μF 的电容充电
一般就意味着一个 625μs 的充电时间
也就是说我们的在启动的时候
会有一个 625μs 的启动延时
关于输入跟输出电容的选择
那么这个其实跟我们常见的
一个 Buck 电容的选择是一致的
输入输出电容的选择
基本上都是遵循
输入输出电路上一个纹波电压的选择
对于输入电容的选择
我们就要分析它在稳态时候的
一个电压的纹波的峰峰值
那么它对整个环路带宽的一个影响
第三个关于输入电容的影响
需要考虑的就是一个负载电流的跳变的过程
因为我们在做负载电流跳变的时候
我们输入电容往往会储存或者吸收
动态跳变的负载电流变化的过程当中
多余的能量
所以说我们在这个时候
做动态跳变的时候
它的一个技术的指标
对我们整个的输出电压的影响
也需要做一个考虑
那么我们这里有个例子就是
如果是一个 0 到 10A 的跳变
我们电感是一个 220nH 的感值
输出电压是 1.2V
那么我们所允许的
一个输出电压的纹波值是 36mV
在这个时候根据这个
我们在做动态的时候
所需要的一个整体的能量
再跟我们这个整体的
储存在我们输出电容上一个能量
再做一个对比的话
我们可以算出来
我们输出的需要的一个电容值
实际上是一个 127μF 的容值
那么对于输入电容来说
根据输入电容在整个开关周期之内的
一个纹波电压的值
来确定我们输入电容的一个容值
那么通常我们一般会设定
我们所允许的
一个输入电路上的纹波电压
是它直流值的一个 1%
对于输出网络的一个选择
那么输出网络
就是说它是能够起到把输出电压衰减到
我们芯片所能接受的一个电压范围之内
一般的话比如说输出电压是一个 1.2V
那么我们芯片所能接受
一个正常电压是 0.6V
那么我们这个时候就需要做
一个 2:1 的衰减
那么对于输出网络
它一般有不同的一个电路结构
最简单的一种就是第一种
就是我们的纯粹一个纯电阻的网络
那么我们这个时候
我们这种电路结构是很简单
那么它也仅仅是起到一个正比例的
一个缩放的功能
第二种反馈网络结构相对第一种
就是在我们的分压网络的电阻上的
上电阻并一个电容
并了这个电容之后
能够引入一个零点
使我们的环路在我们想要的一个频段内
得到一个相位的提升
第三个网络相对于第二种网络会更复杂一些
它是通过在我们的电阻分压网络的上电阻
并一个 RC 网络来形成一个零极点的组合
那么这种组合之后
就是能够在我们电路的
环路中引入一个零极点
通过调整 C1 跟 R3 的值
我们就可以配置这个相应的零极点
在不同的一个位置
那么我们在做一个环路补偿的时候
就可以得到一个我们想要的结果
那么第四种相对于第三种
就是在反馈网络这一块并没有太大变化
那么它主要的这样一个点
就是说它在我们的
电阻分压网络的中间节点
跟我们的芯片反馈脚之间
串了一个电阻
那么串了这个电阻之后
主要的一个作用就是
能够跟我们的芯片的 pin 脚上的
一个寄生电容
形成一个 RC 网络
把一些高频纹波电流给滤掉
那么我们通过这四种不同的电网络
就可以得到四种不同的补偿效果
那么我们下面有个例子就是
在一个 12V 输入、1.2V 输出的
电路系统里面
如果我们纯粹用第一种
纯电阻网络的一个结构形式的话
我们可以得到一个
截止频率是 188kHz
然后相位是 37°左右的
如果说我们这个时候用了
第二种的一个补偿网络
那么我们可以把截止频率提升到 196kHz
相位在截止频率点
得到一个比较大的提升
可以提升到 48.8°
第二种网络可以比第一种网络
一个比较明显好处就是
它能够把相位给提升了
- 未学习 1.1 碳化硅和氮化镓器件的介绍, 应用及优势
- 未学习 1.2 驱动器设计考虑
- 未学习 1.3 开关性能
- 未学习 1.4 硬开关,软开关案例
- 未学习 1.5 测量
- 未学习 1.6 仿真及总结
- 未学习 1.1 TI PMBus简介课程
- 未学习 1.2 TI PMBus简介课程(一)
- 未学习 1.3 TI PMBus简介课程(二)
- 未学习 1.4 TI PMBus简介课程(三)
- 未学习 USB Type C介绍
- 未学习 USB PD介绍
- 未学习 45W单端口AC/DC方案介绍
- 未学习 45W双端口AC/DC方案介绍
- 未学习 1.1高频降压变化器的局限
- 未学习 1.2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 未学习 1.3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续
- 未学习 1.4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主要优点
- 未学习 1.5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测试结果
- 未学习 1.6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设计要点
- 未学习 1.7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PCB
- 未学习 1.1反激式变压器的概论
- 未学习 1.2反激式变压器的磁心损耗
- 未学习 1.3反激式变压器的铜损
- 未学习 1.4反激式变压器的漏感和嵌位电压
- 未学习 1.5减小反激式变压器的EMI性能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1) – 应用概览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2) – 拓扑比较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3) – UCD3138控制方案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4) – 测试结果的比较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5) – 性能及总结
- 未学习 电源系统设计工具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一)课程概览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二)工业及汽车运用DCDC的主要特点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三)降低开关电源EMI干扰的方法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四)通过优化PCB layout 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五)通过控制开关点的Slew Rate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六)通过频率抖动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七)通过增加EMI 滤波器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八)— EMI 优化技巧小结
- 未学习 1.1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 补偿的原因和目的
- 未学习 1.2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零点和极点
- 未学习 1.3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功率级第一部分
- 未学习 1.4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功率级第二部分
- 未学习 1.5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反馈回路介绍
- 未学习 1.6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补偿实例
- 未学习 1.7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实际应用限制和常见问题第一部分
- 未学习 1.8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实际应用限制和常见问题第二部分
- 未学习 1.1 升降压变换器的应用,实现方式和拓扑
- 未学习 1.2 LM5175控制的升降压变换器工作原理
- 未学习 1.3 设计举例
- 未学习 1.4 PCB板布局介绍
- 未学习 无线传输功率(1)
- 未学习 无线传输功率(2)
- 未学习 多相同步升压型变换器(1)
- 未学习 多相同步升压型变换器(2)
- 未学习 小功率的AC/DC变换器的控制难题(1)
- 未学习 小功率的AC/DC变换器的控制难题(2)
- 未学习 德州仪器电源新产品
- 未学习 LLC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上)
- 未学习 LLC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下)
- 未学习 基于氮化镓的图腾柱无桥 PFC(CCM)(上)
- 未学习 基于氮化镓的图腾柱无桥 PFC(CCM)(下)
- 未学习 变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上)
- 未学习 变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下)
- 未学习 定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上)
- 未学习 定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下)
视频简介
1.6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设计要点
本节介绍设计一个串联电容变换器时要注意的一些要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