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管理
最新课程
- 比较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电源转换拓扑
- 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AC-DC)电源转换拓扑
- TI 高压研讨会
- 从零开始学 PSpice® for TI 仿真工具 - 手把手操作实训课程
- 高压系统功能安全简介
- 揭秘高压应用安规中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 管理微型逆变器中的电源转换挑战
- 比较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电源转换拓扑
- 隔离认证概述及其对高压设计的意义
- 在基于 GaN 的电源中实现钛金级效率
热门课程
1.5减小反激式变压器的EMI性能
大家好,我叫李思聪
是德州仪器 ACDC 小功率产品线的市场工程师
我要介绍的主题是如何优化变压器的设计
来改进反激式变换器的效率和 EMI 性能
今天介绍最后一部分的内容
即反激式变压器的 EMI 及减少方法
这边要分析的 EMI 问题主要指共模噪声的问题
在分析之前先做两个假设
首先由于 Cb 的电容值很大
所以呢在高频情况下容抗很小
所以可以等效为短路
那么主功率开关管两端的电压
实际上就是加到了变压器初级绕组两端的电压
那么另外一个是输出电压的参考点
在不同的运用连接的方式不一样
有些运用会连接到了大地
有些运用会悬空
那么如果是悬空的话
可以等效为这个参考点
接了一个很小的分布电容到大地
那么在这里我们假设这个参考点
是接到了大地
由于主开关管工作在快速的开通和关断状态
所以在其两端就会产生很大的电压跳变
也就是 dv/dt ,那么当这个 dv/dt 加到了
变压器初级绕组时在这个变压器初次级绕组之间
分布电容上就会产生了位移电流
这个位移电流通过大地的时候
就形成了共模噪声
通常来说要减少这个共模噪声
就要减少这个分布电容
减小漏感就会增大这个分布电容
从而会恶化这个共模噪声
在绕组间加屏蔽是减少共模噪声的常用方法
也就是在初次级绕组之间加一个屏蔽铜箔
并电气连接到了初级侧的近电位点
也就是输入电压的负极
或者输入电压的正极
那么屏蔽层的作用是把
从初级绕组流到次级绕组的位移电流
排入到这个初级侧
那么这样可以减小
从变压器初级流到次级的这个位移电流
也就是共模噪声
那么这边要加的屏蔽铜箔层要尽量的比较薄
那么可以减少涡流损耗
另外屏蔽层的电气连接点连接位置不同
其作用也不一样
通常的方法是把它放到了中心点
如这个图所示
理论上还可以通过增加一个辅助绕组
来抵消初级绕组产生的共模噪声
如图所示
但是呢这种方法要保证
两个绕组对次级绕组的分布电容要一样
这样才能达到抵消的作用
那么实际生产时很难保证这种一致性
还可以通过组合抵消绕组
和屏蔽层的方式来平衡共模噪声
一方面这个屏蔽层
屏蔽了从初级绕组流到次级绕组的这个共模噪声
另外一方面由于这个屏蔽层
连接到了这个抵消绕组上
所以呢它是一个跳变的电压
那么用这个跳变电压可以抵消
次级绕组产生的共模噪声
这种方法在实际应用中重复性比较好
这边用一个优化设计后的变压器为例子
来说明这种方法
这个变压器的初次级绕组是用三明治的方法绕制的
初级绕组共有四层
均匀的分为两部分
而次级绕组只有六匝
一层均匀的分布到了窗口中
NB1 是辅助电源的这个绕组
NB2 是共模抵消的绕组
那么 NB2 的一端接到 NB1
另外一端是悬空的
那么 NB1 跟 NB2 总的匝数也是6匝
那么它们是一层均匀的分布
且加到了初级绕组跟次级绕组的下面这个交界面中间
那么 NB1 跟 NB2 这个绕组它的作用是
一方面屏蔽了这个下面这部分初级绕组
对次级绕组产生的这个共模噪声
另外一方面它抵消了次级绕组产生的共模噪声
同样的一个屏蔽层被加到了上面这个次级
初级绕组与次级绕组之间的这个交界面
那么它的作用一方面是
屏蔽了上半部分这个初级绕组
对次级绕组产生的共模噪声
另外一方面由于这个屏蔽层
被加到了 NB1 的这个3匝的地方
那么这个屏蔽层相当于一个跳变的一个电压
那么它的平均电压
跟这个次级绕组的平均电压是相同的
所以另外一方面它抵消了
这个次级绕组产生这个共模噪声
这里还设计了一个低成本的变压器
初次级绕组是用普通的方法绕制
辅助电源的绕组被放置在了初次级绕组之间
但是没有优化它这个抵消的这个效果
前面设计的两个变压器被放置到
同1块 65W 的电源板上
那么仅仅改变这个变压器
EMI 的这个测量结果被放到了这个图上
那么从这边图上可以看到
这个 EMI 的这个差异
相差了 26dB,那么可见变压器
绕组结构的优化设计对 EMI 影响是非常大的
谢谢大家
- 未学习 1.1 碳化硅和氮化镓器件的介绍, 应用及优势
- 未学习 1.2 驱动器设计考虑
- 未学习 1.3 开关性能
- 未学习 1.4 硬开关,软开关案例
- 未学习 1.5 测量
- 未学习 1.6 仿真及总结
- 未学习 1.1 TI PMBus简介课程
- 未学习 1.2 TI PMBus简介课程(一)
- 未学习 1.3 TI PMBus简介课程(二)
- 未学习 1.4 TI PMBus简介课程(三)
- 未学习 USB Type C介绍
- 未学习 USB PD介绍
- 未学习 45W单端口AC/DC方案介绍
- 未学习 45W双端口AC/DC方案介绍
- 未学习 1.1高频降压变化器的局限
- 未学习 1.2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 未学习 1.3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续
- 未学习 1.4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主要优点
- 未学习 1.5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测试结果
- 未学习 1.6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设计要点
- 未学习 1.7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PCB
- 未学习 1.1反激式变压器的概论
- 未学习 1.2反激式变压器的磁心损耗
- 未学习 1.3反激式变压器的铜损
- 未学习 1.4反激式变压器的漏感和嵌位电压
- 未学习 1.5减小反激式变压器的EMI性能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1) – 应用概览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2) – 拓扑比较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3) – UCD3138控制方案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4) – 测试结果的比较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5) – 性能及总结
- 未学习 电源系统设计工具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一)课程概览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二)工业及汽车运用DCDC的主要特点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三)降低开关电源EMI干扰的方法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四)通过优化PCB layout 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五)通过控制开关点的Slew Rate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六)通过频率抖动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七)通过增加EMI 滤波器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八)— EMI 优化技巧小结
- 未学习 1.1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 补偿的原因和目的
- 未学习 1.2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零点和极点
- 未学习 1.3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功率级第一部分
- 未学习 1.4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功率级第二部分
- 未学习 1.5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反馈回路介绍
- 未学习 1.6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补偿实例
- 未学习 1.7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实际应用限制和常见问题第一部分
- 未学习 1.8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实际应用限制和常见问题第二部分
- 未学习 1.1 升降压变换器的应用,实现方式和拓扑
- 未学习 1.2 LM5175控制的升降压变换器工作原理
- 未学习 1.3 设计举例
- 未学习 1.4 PCB板布局介绍
- 未学习 无线传输功率(1)
- 未学习 无线传输功率(2)
- 未学习 多相同步升压型变换器(1)
- 未学习 多相同步升压型变换器(2)
- 未学习 小功率的AC/DC变换器的控制难题(1)
- 未学习 小功率的AC/DC变换器的控制难题(2)
- 未学习 德州仪器电源新产品
- 未学习 LLC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上)
- 未学习 LLC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下)
- 未学习 基于氮化镓的图腾柱无桥 PFC(CCM)(上)
- 未学习 基于氮化镓的图腾柱无桥 PFC(CCM)(下)
- 未学习 变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上)
- 未学习 变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下)
- 未学习 定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上)
- 未学习 定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