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源管理
最新课程
- 比较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电源转换拓扑
- 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AC-DC)电源转换拓扑
- TI 高压研讨会
- 从零开始学 PSpice® for TI 仿真工具 - 手把手操作实训课程
- 高压系统功能安全简介
- 揭秘高压应用安规中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 管理微型逆变器中的电源转换挑战
- 比较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电源转换拓扑
- 隔离认证概述及其对高压设计的意义
- 在基于 GaN 的电源中实现钛金级效率
热门课程
1.1反激式变压器的概论
大家好,我叫李思聪
是德州仪器 ACDC 小功率产品线的市场工程师
我要介绍的主题是如何优化设计变压器
来改进反激式变换器的效率和 EMI 性能
本主题分为五个部分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了反激式变压器的工作模式
并以一个例子说明其优化
对于效率和 EMI 性能的重要性
第二部分,介绍如何准确评估
反激式变压器的磁芯损耗
第三部分,分析了
影响反激式变压器铜损的主要因素
以及优化设计方法
第四部分介绍了反激式变压变压器的漏感
以及钳位电压对损耗的影响
那么最后一部分是关于反激式变压器的 EMI
那么介绍如何通过抵消和平衡技术来减少共模噪声
今天介绍第一部分的内容
反激式变压器实际上是一个隔离的耦合电感
所以设计师按电感器来考虑
那么反激式变压器工作可分为电流连续模式
跟电流断续模式
那么这边简单介绍它工作过程
首先当主开关管开通的时候
输入电源提供能量储存在变压器的初级绕组
那么这时候输出整流二极管是关断的
由输出电容提供能量给输出负载
那么当主开关管关断的时候
这时候储存在变压器的能量
通过这个输出整流二极管
那么提供能量给输出负载
同时对这个输出电容充电
那么这样就完成了一个基本的开关周期
那么在下一个开关周期开始的时候
也就是主开关管再次开通的时候
假设流过副边整流二极管的这个电流已经过零了
那么这种状态就叫电流断续模式
那么在电流断续模式下
每个周期储存的能量都传输到了输出
那么假设在主开关管再次开通的时候
如果流过这个输出整流二极管的电流不过零
那么这种状态就是 CCM 模式
那么 CCM 模式跟 DCM 模式
由于其电流流过这个变压器的电流不一样
那么所以它们对效率的影响会不同
这边以一个例子来说明反激式变压器
对效率和 EMI 性能的影响
在同一块电源板上比较两个不同设计的变压器
那么分别测量了这个板的这个效率
EMI 漏感以及这个主开关管上
VDS 两端的这个电压尖峰
那么左边这边的结果是没有优化的
设计的变压器的这个测量结果
右边这这一栏是经过优化设计后的
这个变压器的测量结果
那么从这边可见经过优化设计
那么变压器的效率提高了近2.5个点
EMI 改善了近24个 dB
漏感减少了一半
那么电感,实际上主开关管上的这个电压
尖峰减少了十几伏
要提高效率
必须减小反激式变压器的损耗
那么反激式变压器的损耗包括三个部分
第一个是磁芯损耗
磁芯损耗包含了涡流损耗、磁滞损耗以及剩磁损耗
那么它跟磁芯材料有关
那么还跟这个直流偏置
磁感应强度的这个峰值
以及这个开关频率有关系
那么铜损主要包括这个直流的铜损
以及这个交流就高频像这种交流电阻的损耗
那么其他损耗指这个变压器这个漏感的损耗
以及这个钳位电路带来的损耗
这边列出了一些关于变压器损耗的实践总结
首先对磁芯损耗
那么不能忽略直流偏置以及不同占空比的影响
所谓不同占空比
就是指不同的这个电流波形形状
那么第二个在设计的时候
要尽量平衡铜损跟磁芯损耗
那么通常来说
你要尽量的去选大的这个磁芯截面积的磁芯
以及尽量的使用大的这个磁感应强度的峰值
这样可以减少这个匝数从而减小铜损
但是这种情况通常来说
只是在这个开关频率比较低的时候可以
那么如果开关频率很高的情况下
这两个参数会带来更大的这个磁芯损耗
所以设计的时候要去考虑这些
在选择磁芯跟骨架的时候
要尽量选择窗口面积比较宽的
这样的话可以减小这个绕组的层数
从而减小邻近效应带来的损耗
同时可以减少这个漏感的这个带来的损耗
那么可以通过初次级绕组之间
交错的方式来减少这个漏感
从而减小漏感损耗
那么在每一层绕组绕制的时候
要尽量把每一层都铺满
均匀的铺满到这个窗口中
这样可以减少一些这个漏感
以及漏感带来损耗
那么要认真的选择这个绕组的这个线径
以及这个线圈这个匝的股数
那么通常来说
以这个你开关管的这个
基波的这个一个集肤深度作为这个线的这个直径
然后你可以去选择多股线来减少这个直流电阻
那么最后要注意就是 RCD 吸收钳位电路
那么这个钳位电压不能设的太低
否则会使这个激磁电感的能量
会被损耗掉在这个钳位电路上
反激式变压器主要影响共模噪声
可通过加屏蔽层和增加辅助绕组来抵消和平衡共模噪声
这边列出了一些关于反激式变压器的参考文献
大家可以下载以进一步的学习
谢谢大家
- 未学习 1.1 碳化硅和氮化镓器件的介绍, 应用及优势
- 未学习 1.2 驱动器设计考虑
- 未学习 1.3 开关性能
- 未学习 1.4 硬开关,软开关案例
- 未学习 1.5 测量
- 未学习 1.6 仿真及总结
- 未学习 1.1 TI PMBus简介课程
- 未学习 1.2 TI PMBus简介课程(一)
- 未学习 1.3 TI PMBus简介课程(二)
- 未学习 1.4 TI PMBus简介课程(三)
- 未学习 USB Type C介绍
- 未学习 USB PD介绍
- 未学习 45W单端口AC/DC方案介绍
- 未学习 45W双端口AC/DC方案介绍
- 未学习 1.1高频降压变化器的局限
- 未学习 1.2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
- 未学习 1.3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工作模式续
- 未学习 1.4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主要优点
- 未学习 1.5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测试结果
- 未学习 1.6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设计要点
- 未学习 1.7串联电容降压变换器的PCB
- 未学习 1.1反激式变压器的概论
- 未学习 1.2反激式变压器的磁心损耗
- 未学习 1.3反激式变压器的铜损
- 未学习 1.4反激式变压器的漏感和嵌位电压
- 未学习 1.5减小反激式变压器的EMI性能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1) – 应用概览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2) – 拓扑比较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3) – UCD3138控制方案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4) – 测试结果的比较
- 未学习 双向DC-DC 变换器拓扑的对比与设计(5) – 性能及总结
- 未学习 电源系统设计工具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一)课程概览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二)工业及汽车运用DCDC的主要特点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三)降低开关电源EMI干扰的方法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四)通过优化PCB layout 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五)通过控制开关点的Slew Rate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六)通过频率抖动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七)通过增加EMI 滤波器有效降低EMI
- 未学习 工业及汽车系统的低EMI电源变换器设计(八)— EMI 优化技巧小结
- 未学习 1.1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 补偿的原因和目的
- 未学习 1.2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零点和极点
- 未学习 1.3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功率级第一部分
- 未学习 1.4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功率级第二部分
- 未学习 1.5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反馈回路介绍
- 未学习 1.6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补偿实例
- 未学习 1.7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实际应用限制和常见问题第一部分
- 未学习 1.8 开关模式电源转换器补偿简单易行 —实际应用限制和常见问题第二部分
- 未学习 1.1 升降压变换器的应用,实现方式和拓扑
- 未学习 1.2 LM5175控制的升降压变换器工作原理
- 未学习 1.3 设计举例
- 未学习 1.4 PCB板布局介绍
- 未学习 无线传输功率(1)
- 未学习 无线传输功率(2)
- 未学习 多相同步升压型变换器(1)
- 未学习 多相同步升压型变换器(2)
- 未学习 小功率的AC/DC变换器的控制难题(1)
- 未学习 小功率的AC/DC变换器的控制难题(2)
- 未学习 德州仪器电源新产品
- 未学习 LLC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上)
- 未学习 LLC 变换器小信号模型分析(下)
- 未学习 基于氮化镓的图腾柱无桥 PFC(CCM)(上)
- 未学习 基于氮化镓的图腾柱无桥 PFC(CCM)(下)
- 未学习 变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上)
- 未学习 变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下)
- 未学习 定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上)
- 未学习 定频降压型变换器的控制策略(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