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用运算放大器
最新课程
- 比较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电源转换拓扑
- 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AC-DC)电源转换拓扑
- TI 高压研讨会
- 从零开始学 PSpice® for TI 仿真工具 - 手把手操作实训课程
- 高压系统功能安全简介
- 揭秘高压应用安规中的电气间隙和爬电距离
- 管理微型逆变器中的电源转换挑战
- 比较三相工业系统的交流/直流电源转换拓扑
- 隔离认证概述及其对高压设计的意义
- 在基于 GaN 的电源中实现钛金级效率
热门课程
12.3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电气过应力 (EOS) 3
大家好
欢迎来到 TI Precision Labs
德州仪器高精度实验室
本次课程是关于电气过应力的第三部分
本期视频中
我们将介绍
如何选择电气过应力保护元器件
我们将使用放大器规格书中的
绝对最大值和应用电路实际操作条件
来选择合适的瞬态抑制二极管和限流电阻
选择瞬态抑制二极管的目的
是为了确保在正常操作过程中
二极管是截止的
而且漏电流很小
但是在有过应力的情况出现时
瞬态二极管导通并将电压
限制在安全水平
选择限流电阻的目的
是为了将流过输入端口的电流
限制在 10mA 以下
让我们来回顾下
在关于电气过应力第一部分的
章节提到过的
瞬态抑制二极管的电气特性
选择瞬态抑制二极管的
最重要的指标是反相截止电压
也即 VR
从右侧的电流-电压特性曲线可以看出
VR 是瞬态二极管的最大工作电压
在此电压下二极管的漏电流仍非常小
典型值大概为 1uA
这是瞬态二极管的关断状态
如果施加更大的电压
瞬态抑制二极管将导通并泄流
最后需要提到的
是钳位电压Vc
它是二极管在反向导通
并流过最大电流情况下的电压
在选择瞬态抑制二极管时
放大器的工作条件
和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指标都需要考虑
首先 我们先来考虑放大器的指标
数据手册所规定的电源电压范围
是指放大器在规定的
电源电压范围内工作时
能够满足数据手册里面的性能指标
在这个例子中
OPA192 这颗放大器的
电源电压范围为±2.25V 到±18V
如果 OPA192 采用±18V 电源电压供电
那么所选择的的瞬态抑制二极管
需要在此电压下
需要在此电压下
保持截止和低的漏电流
记住 瞬态抑制二极管的反向截止电压
也即 VR
是能加在瞬态抑制二极管上的
最大的反向电压
而且此时最大漏电流指标
仍然应该能够满足
这个例子中
所选择的二极管
是为了匹配放大器的最大工作电压
二极管的最大反向截止电压为 18V
此时对应的最大反向漏电流为 5uA
这意味着如果加在该二极管上的
反向电压小于或等于 18V
那么漏电流不会超过 5uA
在通常情况下
反向截止电压是依据电路的
最大允许工作电压来选择
因此
如果放大器工作在更低的电源电压下
二极管的反向截止电压的选取
也要做相应改变
请注意放大器规定的工作电源电压范围
和绝对最大电源电压范围的区别
规定的工作电源电压范围
是器件能够正常工作
且数据手册上的性能指标是有效的
而绝对最大电源电压是指
施加在器件上保证芯片不会损坏的
最大电源电压
这个例子中 我们讨论的
是规定的±18V 的工作电源电压
该器件的绝对最大电压为±20V
让我们来看下 OPA192
这颗放大器的绝对最大电源电压
在上一页图片里我们已经看到
OPA192 的规定工作电源电压是 ±18V
绝对最大电源电压是 ±20V
因此
如果放大器工作在±18V 的电源电压下
那么瞬态抑制二极管
需要在18V 时完全截止
但是在电源电压引脚上的电压
上升到 ±20V 之前
它必须导通以保护放大器
故障电压指的是当瞬态二极管导通时
其上的压降
以保护该器件不受损坏
故障电压取决于在过压故障情况下
流过该器件的电流
理想情况下
故障电压需要低于绝对最大电压
为了更好的理解这个概念
让我们再来看下瞬态抑制二极管的
电流电压特性曲线
在我们的例子中
我们采用 18V 作为瞬态二极管的
反向截止电压
这也是正常情况下
供给放大器的电源电压
VBR 是反向击穿电压
也就是二极管开始导通的压降
在这个情况下
通常会有 1mA 的电流流过二极管
钳位电压 Vc
是二极管所允许的
最大反向电流处所对应的电压
故障电压取决于流过二极管的电流
其值一般会在 VBR 和 Vc 之间
一种用于估计故障电流的方式
为考虑最大电流并留一些裕量
在这个例子中
我们估计故障电流为 2A
由于已经有了 Vc 和 VBR 两个参数
应该可以通过两点法
来得到该故障电流下的故障电压值
此例中我们估计故障电流为 2A
这里我们给出了如何采用线性插值法
来得到示例瞬态二极管的故障电流
在 2A 情况下的故障电压
示例中所使用的为标准线性方程
I=mV+b
根据击穿点和钳位点
得到变化的电流和变化的电压
用变化的电流除以变化的电压
我们得到方程中的斜率 m
在这个例子中
我们使用数据手册里面的最大值
来做保守计算
计算出来斜率之后
对方程式进行整理
从而得到 y 轴的交点也即 b
最终我们将这些求出的值代回原方程
求出在 2A 的故障电流情况下的
故障电压 23.14V
现在我们必须对比
瞬态二极管的电压参数和放大器的指标
回忆一下
为了匹配放大器的工作电压
我们选择了反向截止电压
为 18V 的瞬态抑制二极管
然后采用线性插值方式
从电流-电压曲线上
计算得到故障保护电压为 23.14V
为了最好的保护
故障电压需要低于放大器的绝对最大电压
不幸的是
该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故障电压
大于放大器的绝对最大电压也即 20V
在第二个选择中
放大器的工作电压减小到了 15V
这样在最大工作电压
和绝对最大电压之间留下了更多裕量
一个反向截止电压为 15V
故障电压为 19.2V 的
新的瞬态抑制二极管被选来做保护
注意到此时 19.2V 的故障电压
低于放大器的绝对最大电压
这样 这个瞬态抑制二极管
将有效地保护放大器
以免受电气过应力事件发生的损坏
需要注意的是
在有些情况下
可能找不到一个既满足工作电压
又满足绝对最大电压的瞬态抑制二极管
这种情况下
尽管不能将故障电压
限制在电气过应力安全水平下
建议仍然使用瞬态抑制二极管
因为有保护总归好于没有任何的防护
由于放大器经常出现
工作在靠近绝对最大电源电压的情况
理想的我们会期望
瞬态抑制二极管的反向截止电压
和故障电压能够很接近
但并不总是这种情况
好在我们可以选择
不同额定功率的瞬态抑制二极管
额定功率越大
曲线斜率越大
这样故障电压也就更接近反向截止电压
注意额定功率指的是
1ms 脉冲时间内峰值功率消耗
在这个例子中
我们对比了额定功率为 1500W
和额定功率为 400W 的瞬态抑制二极管
从右边的曲线图中可以看出
对于 2A 的故障电流
额定功率为 400W 的器件对应的
故障电压为 19.2V
而功率等级为 1500W 的器件
对应的故障电压为 18.6V
这个值减小
对于选取瞬态二极管非常有帮助
可是对于大额定功率的瞬态抑制二极管
也有一个缺点
相比大多数的放大器封装
它们的封装会很大
左边的封装示意图
对比了 5 引脚放大器的 SOT 封装
400W 的瞬态抑制二极管的SMA 封装
和 1500W 的瞬态抑制二极管的 SMC 封装
对比不同功率等级的瞬态抑制二极管
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出
选择 2 所对应的大功率的
瞬态抑制二极管的故障电压
相比而言更低
在这种情况下
由于两种选择中故障电压
都低于放大器绝对最大工作电压
因此两种选择
都可以起到防护电气过应力的作用
但是大额定功率的选择
留有更多的裕量
更进一步的讲
如果工作电源电压更靠近绝对最大电压
那么大额定功率的 TSV 二极管
将是唯一的选择
为了有效地防护电气过应力
最后一步需要做的
是选择串在输入端的限流电阻
首先
在这个例子中
考虑 100V 的最坏情况
其次
沿着电流的路径做一个跨步电压分析
来得到电阻上的电压
在这个例子中
100V 的电压被分布到 Rin
D3 和 D7 上
D3 的压降大概为 0.7V
而 D7 的压降为 19.2V
也即其故障电压
所以加在电阻上的电压为 84.3V
为避免放大器输入端电气过应力事件
其所能接受的最大输入电流为 10mA
基于电阻上 84.3V 的压降
和最大电流 10mA
采用欧姆定律
就可以得到最小为 8.43K 欧姆的电阻
需要提醒的是
增加电阻阻值将可以增强保护
但是可能会导致其它性能的牺牲
需要折中得进行考虑
以上就是本次课程的内容
非常感谢您的观看
请准备好下面的一个小测试
看看您是否已掌握本次课程的内容
- 未学习 1.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介绍
- 未学习 1.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国家仪器虚拟测试仪概述
- 未学习 2.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输入失调电压与输入偏置电流
- 未学习 2.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输入失调电压与输入偏置电流 实验
- 未学习 3.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输入输出限制
- 未学习 3.2 输入和输出限制 2
- 未学习 3.3 输入和输出限制 3
- 未学习 3.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输入输出限制 实验
- 未学习 4.1 功率与温度
- 未学习 5.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带宽 1
- 未学习 5.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带宽 2
- 未学习 5.3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带宽 3
- 未学习 5.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带宽 4
- 未学习 5.5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带宽 实验
- 未学习 6.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压摆率 1
- 未学习 6.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压摆率 2
- 未学习 6.3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压摆率 3
- 未学习 6.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压摆率 实验
- 未学习 7.1 共模抑制
- 未学习 7.2 电源抑制
- 未学习 8.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1
- 未学习 8.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2
- 未学习 8.3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3
- 未学习 8.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4
- 未学习 8.5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5
- 未学习 8.6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6
- 未学习 8.7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7
- 未学习 8.8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8
- 未学习 8.9 TI 高精度实验室 - 噪声 实验
- 未学习 9.1 低失真运算放大器的设计-1
- 未学习 9.2 低失真运算放大器的设计-2
- 未学习 9.3 低失真运算放大器的设计-3
- 未学习 9.4 低失真运算放大器的设计-4
- 未学习 10.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1
- 未学习 10.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2
- 未学习 10.3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3
- 未学习 10.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4
- 未学习 10.5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5
- 未学习 10.6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分析 6
- 未学习 10.7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稳定性 - 实验
- 未学习 11.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静电释放 (ESD)
- 未学习 12.1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电气过应力 (EOS) 1
- 未学习 12.2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电气过应力 (EOS) 2
- 未学习 12.3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电气过应力 (EOS) 3
- 未学习 12.4 TI 高精度实验室 - 运算放大器:电气过应力 (EOS) 4
- 未学习 13.1 电流反馈型运算放大器
- 未学习 13.2 电流反馈运放
- 未学习 14.1 如何分析合成器相位噪声
- 未学习 15.1 全差分放大器 — 差分信号和FDA的介绍
- 未学习 15.2 全差分放大器 — FDA的输入输出和共模
- 未学习 15.3 全差分放大器 — FDA的稳定性和相位裕量
- 未学习 15.4 全差分放大器 — FDA的噪声和噪声控制
- 未学习 15.5 全差分放大器 — 设计用于驱动差分输入ADC的前端电路
- 未学习 (中文)3.2 输入和输出限制 2
- 未学习 (中文)14.3 电流反馈型运算放大器 Spice 仿真
- 未学习 (中文)15.5 设计用于驱动差分输入ADC的前端电路
- 未学习 运算放大器失真:简介
- 未学习 (中文)反相输入电容
- 未学习 (中文)断开差分放大器上的环路
- 未学习 (中文)带宽 - 波特图截止频率
- 未学习 (中文)带宽 - 增益和 GBW
- 未学习 (中文)带宽 - 同相增益和极点
- 未学习 (中文)带宽 - AOL 增益转换率
- 未学习 (中文)带宽 - 实验
- 未学习 (中文)转换率介绍
- 未学习 (中文)稳定时间
- 未学习 (中文)信号响应
- 未学习 (中文)运算放大器失真:简介
- 未学习 (中文)输入级
- 未学习 (中文)光谱密度
- 未学习 (中文)计算 RMS 噪声
- 未学习 (中文)计算总噪声
- 未学习 (中文)简化计算
- 未学习 (中文)噪声spice模拟
- 未学习 (中文)验证噪声模型
- 未学习 (中文)测量系统噪声
- 未学习 (中文)1/F 噪声
- 未学习 (中文)噪声 - 实验
- 未学习 理想的无源元件